行业技术
岂能尽如人意,但求无愧我心.下一句?岂能尽如人意,但求无愧我心出处
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,虽然每个人的追求是不相同的,但是期望自己能够很快得到追求结果的心思却是一样的。然而,世上的事情总是不尽如人意,当我们为了自己的追求而付出了大量的努力,还是没有任何成效的时候,必然会感觉到沮丧和愤懑。其实大可不必,这个世上能够真正完成自己追求的人少之又少,即使是有人完成了,其过程必然也是充满挫折和坎坷的,如果他们也像我们一样,在每次失败之后都感到不满,也不可能最终完成自己所追逐的目标。
所以,只要我们有了追逐的目标,该斗争的斗争了,该拼搏的拼搏了,即使最终不能完成,也可以无愧我心了,这样的结果应该知足了。人生在世,最重要是要抓紧每一天,做自己要做的和应该做的事,这样的人生才不会虚度。虽然我们不能让自己的人生尽善尽美,虽然我们的人生中还有些许的遗憾,但是努力过,这就够了。
人的一生是否有意义,不在于你所追求的目标有没有实现,而在于你有没有为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奋斗过。只要你曾经不遗余力地争取过,那么你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,因为你对得起自己。那些青史留名的人几乎没有一个是真的完成了自己志愿的,但是他们一生都在奋斗,所以人们依然敬仰他们。岳飞精忠报国,一心直捣黄龙,迎回徽钦二帝,但是却惨死于风波亭;袁崇焕经略辽东,为大明抗击后金,却被诬以通敌,死后连肉都被愚蠢的百姓分食……这些英雄人物虽满腔热血、兢兢业业,却也未能让事事尽如人意,但是他们做到了无愧于心。
人在一生中所要完成的所有事情中,总是有大多数会以失败告终,无论我们付出了多少努力,这是不可辩驳的事实。所以,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,我们都不要心存成功的念头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不会因为最终的失败而耿耿于怀,不会因他人的嘲笑而郁结难平。
生活永远都不会像我们想象的一样完美,所以,我们不能苛责自己一定要怎样怎样,人生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对得起自己的心,只要你按照心里的要求和想法去做了,成败就不再那么重要。“宠辱不惊,看庭前花开花落;去留无意,望天空云卷云舒”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,只有坦然面对成败荣辱,方能达观进取,
契丹是游牧民族吗?历史上匈奴,鲜卑,羌,契丹,女真等游牧民族
契丹族(英语:Khitay)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,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,采取半农半牧生活。早期分契丹八部,唐初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。唐太宗以后,唐置松漠都督府,赐姓李。大贺氏联盟瓦解后,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,依附于后突厥汗国。天宝四年(745年),后突厥为回纥所灭,此后百年间,契丹人一直为回纥所统治。唐末,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,于后梁开平元年(907年)即可汗位,神册元年(916年)称帝,国号契丹。大同元年(947年)辽太宗改国号为辽,统和二年(984年)又改称大契丹;咸雍二年(1066年)复号辽。
天庆五年(1115年),女真族建立金朝。在金军的进攻下,辽朝于保大五年(1125年)灭亡。西辽延庆九年(1132年),耶律大石称帝,史称“西辽”,又称“哈喇契丹”,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。西辽于金兴定二年(1218年)为蒙古所灭。契丹人髡发,服装通常为长袍左衽,圆领窄袖。契丹人住所为毡帐,皇帝的御帐称为捺钵。随着辽国的灭亡,契丹人逐渐融入了其他各民族,还有少部分演变为今日的达斡尔族和云南的本人。
“契丹”之名,始见于北齐天保五年(554年)成书的《魏书》。而汉人记契丹事,以《资治通鉴》为最早,东晋义熙元年(406年)初,“燕王熙袭契丹”。契丹称号见于朝鲜《三国史记》更早,东晋太元三年(378 年)已有契丹人犯高句丽“北边,陷八部落”。《新唐书》等明确指出:“至元魏,自号曰契丹。”有的学者则认为汉以来即有契丹之号。有的学者认为契丹一词出于宇文氏酋长名字之演变,约当西晋末东晋初,其异名已显,意为“镔铁”。一般认为契丹,汉译亦作吉答、乞塔、乞答、吸给等。其含义众说纷纭,通行说法为“镔铁”之意。另外说法有:“切断”说、“刀剑”说、“奇首之领地”说、“酋名”说、“寒冷”说、“大中”说、“草原、沙漠或与森林相关的意义”说等等。
由于金帐汗国自13世纪至15世纪长期是欧洲的霸主,而蒙古人称中国北方为契丹,后该词泛指中国。在一些国家的语言例如俄语中至今犹称中国为“契丹”。在俄语、希腊语和中古英语中把整个中国称为契丹(读音分别为Kitay,Kita1a,Cathay),在穆斯林文献中常把北中国称为契丹(Khita,Khata),相传哥伦布航海的目的就是找寻传说中的契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