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资讯
教育部 教师惩戒?教育部关于教师惩戒
「来源: |好教师 ID:haojsh」
小吴老师说教育:
有人说,现在的老师越来越不敢管学生了。
诚然,手无戒尺的老师,惩戒学生成了一件冒险的事。
近日,新任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再次提起“教育惩戒权”,一时引起热议。
怀进鹏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,提出将修订《教师法》:
将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,明确教师权利义务,增加教师教育教学自主权、教育惩戒权和对创新内容的知识产权等。
老师惩戒学生,是天经地义的事情。古时的先生手中戒尺一挥,堂下的学子顿时肃静端坐,是多么和谐的画面。
但到了今天,教师的惩戒权需要入法才能得到保障,多少老师害怕惹祸上身,眼睛闭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。
教育惩戒权,是学生需要!
别再让老师因为“敢不敢管”而困扰!
没有戒尺,老师根本不敢管
问过一个入行不久的新教师,会不会因为教育形势严峻而不敢惩罚学生?
她很老实地说:“如果老师惩罚学生要冒职业危险,那我犯不着。”
越来越多教师用亲身经历证明:
你骂学生,会被说侮辱学生;你罚学生,会被说伤害学生心灵;你打学生,会被说不配为人师。
学生骂罚打,老师只能明哲保身,否则一旦发生师生冲突,“错”的一定是老师。
老师的戒尺,被娇生惯养的孩子打掉了,被溺爱孩子的家长抢走了,被充斥偏见的社会没收了。
虽然,“教不严,师之惰”、“如有忤逆,请严惩不贷”始终是人们奉为圭臬的教育真言。
过去的戒尺,今天的教鞭,曾经和老师手里的粉笔、黑板刷一样重要,都是教书育人必不可少的道具。
可如今,戒尺难觅,教鞭不再。老师手中的戒尺没了,“惩罚”二字更是知易行难!
没有惩戒,教育其实不完整
近几年来,人们动辄强调快乐教育。
孩子犯错了不要紧,多给他几次机会;孩子不读书不要紧,只要他开心就好。
在这种教育下,孩子不是变成“无能儿”,就是变成“败家子”,甚至走上作奸犯科的道路。
没有教育是完全快乐的。
我们一路成长过来,谁不是一路考试拼上来的?谁不曾在父母老师的批评下长大?
怎么换成我们的孩子,就行不通呢?到底是心疼孩子,还是没搞懂教育是怎么回事?
同样,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。
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教授说过:
“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,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、脆弱的教育、不负责任的教育。”
“惩者,以正其心也。”教育的本质就是“正其心”,在孩子的成长路上不断去指点他,帮助他,训导他,惩戒他。
若没了惩戒,孩子就无法辩是非、知对错、成三观。
若没了惩戒,孩子就无法接受磨练,超越自我,走向成熟。
不管不教,相当于毁了孩子
说到底,老师的戒尺、教育的惩戒,都是为了孩子好。
一把戒尺,足以让孩子心生敬畏,把规则与规矩牢记心中;
一次惩戒,足以让孩子分清对错,从而提高对自己的要求。
如果家长舍管,老师又不敢管,那么孩子的教育就会失控,有可能变成我们最不想看到的样子。
小到违反纪律一再迟到旷课,大到打架闯祸对老师同学下杀手,正因为缺乏管教,孩子成了被姑息、被纵容的“恶魔”。
英国小说家威廉·戈尔丁说:
“一个孩子,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制止,在没有制度约束、惩罚机制的情况下,很容易做出野蛮的举动,生物性中的恶便倾泻而出,并产生巨大的破坏力。”
我们不能再一味地纵容孩子了,孩子得寸进尺,以后更加放纵自己。
我们不能再舍惩戒管教孩子了,最怕现在不管教,以后想管都管不住。
教养孩子最幸运的事情应该是,小时给他“扎针”,长大给他翅膀!
别再以爱的名义,对孩子让步
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,曾做过一场名为《教育,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》的演讲。
我们现在的教育不停地对孩子让步,给孩子的快乐,的游戏时间,可天底下哪有这样的教育?
如果全社会形成了家长对孩子让步的氛围,以后的孩子是很可怕的,我们的未来也是很可怕的。
总有一些家长,打着爱的名义纵容孩子。在他们心中,孩子就是最好的,即使犯错也可以原谅。
不仅自己纵容孩子,也不让老师管孩子,一旦孩子被老师批评或惩罚,动不动就投诉或举报。
不敢管、不能管、不想管!失去教育惩戒权,伤的只是老师的尊严吗?
伤的是孩子。
癌症患者不去治疗,花再多的钱都治不好了;
孩子犯错不去惩戒,花再多的心思都教不好了。
严是爱,宽是害,不管、不教、不罚的背后,是对孩子教育的最大耽误!
戒尺高举,托举孩子的未来
从本质上看,戒尺换来的不是敬畏,而是教育。
讲台上的戒尺、老师手中的教鞭、学校严明的纪律、师长严厉的教导等等,都让学生产生敬畏之心。
很多人对老师“爱恨交加”——
“恨”是因为老师对他们管理严格,惩罚重;“爱”是因为正是老师的严格,扶正了他们这些长弯的小树苗。
“小学时被语文老师用戒尺打了手心,我当时只有两个想法,一是以后要守纪律,二是做作业要更认真。从此以后我再没有挨过训诫。”
“小时候被老师管得特狠,当时很讨厌老师,但现在回头一想,还好当年有老师给我强行扭转各种坏毛病,否则我可能连高中都读不上……”
老师拿起戒尺,就会发挥它的能量,把孩子的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阶段。
教育光靠爱远远不够,还需要惩戒的手段和严格的力量,让孩子既可以在阳光下自信成长,也能够在风雨中变得坚强。
师道尊严,不能够光喊口号
戒尺,换来的是孩子的教育,象征的是教师的尊严。
一个手持戒尺、眼中有光的老师,愿意在教育上坚持正道,愿意为学生保驾护航,她就是孩子人生路上难得一遇的贵人。
老师并不喜欢惩戒,但为了学生不做这个“坏人”,每一次苦口婆心或大动干戈地管教,正因为期待学生成才变好。
所以,请把惩戒权还给教育,请把戒尺还给老师!
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:“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出发,帮助孩子从小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,我们有义务、有责任对教师惩戒权出台细则进行规范和明确。”
我们要维护师道尊严,让老师敢管、善管,做好莘莘学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。
只要老师举起戒尺,满腔怀着一颗赤诚之心,让眼前的小树在自己的修剪下茁壮成长,这是教师的职责,也是教师的尊严。
只要在老师的惩戒下,学生迷途知返,努力学习,考取优秀的成绩,过上想要的人生,学生最感激的就是老师